本文转自:六盘水日报
乌蒙山间的“凉热”之变
——看六盘水践行“两山论”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风景如画的野玉海景区。(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宋 迪 陈栋梁
从依赖地下资源到珍视头顶蓝天,从“卖煤炭”到“卖气候”,从“挖矿山”到“护青山”,曾以“江南煤都”闻名的六盘水,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依托夏季平均19.7℃的凉爽气候资源,成功实现从煤炭经济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中国凉都”名片熠熠生辉。
煤炭产业:向“智”向“绿”深度掘进
转型非一蹴而就,六盘水的产业重构,走的是“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双轮驱动的共生之路。
传统并非包袱,关键在于如何焕新。发耳煤业是贵州煤炭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井下,27个5G基站织就高速信息网,5G信号覆盖主要巷道与工作面,AI视频监控系统如同“智慧之眼”,实现隐患的自动捕捉、分析研判与实时报警。而昔日高危的井下作业,因“5G+胶带机智能巡检煤矿机器人”等创新应用而变得安全高效。
绿色矿山建设同步推进,瓦斯不再直接排放污染大气,而是转化为清洁电能;煤矸石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矿井水经过处理循环使用……这一系列“吃干榨尽”举措,构建起安全、高效、低碳的循环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六盘水方案”。
“井下主要巷道、综采工作面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发耳煤业机电环保科副科长尤次顶说,通过“井下视频监测+AI视频分析”,可实现重要视频信息的AI分析和预警、联动。
气候经济:以“凉资源”催生“热产业”
自2005年获“中国凉都”称号以来,六盘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气候“凉优势”转化为经济“热动能”。
“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产业融合”四大引擎协同发力,推动“凉都”品牌从单一气候标签升级为多元融合的城市IP。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落别龙井生态温泉等景区,以其清凉避暑、亲近自然的特质,成为游客心之所向;凉都大剧院的精彩演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则赋予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贵阳游客陈啦感叹,“回归大自然,心情放松、环境优美”,山东游客朱萍则对“不开空调盖被子”的惬意体验赞不绝口。今夏的避暑季,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中国凉都”的金字招牌在口碑相传中持续闪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筋骨重塑:立体交通网赋能城市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交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构筑起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城市功能升级打通了“任督二脉”。
2014年11月,一架波音737客机成功降落在月照机场,从此结束了六盘水没有航空的历史。“早上在六盘水吃羊肉粉,中午在贵阳吃肠旺面,晚上就能到北京吃炸酱面。”六盘水月照机场的通航,让六盘水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0年7月8日,安六高铁建成通车。从此,六盘水到贵阳的时间,从3.5个小时压缩到1个小时。
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市民方贤由衷感慨:“六盘水这几年交通变化太大,出行可以坐飞机、乘高铁、走高速,去哪儿都方便。”
月照机场客机起降、安六高铁动车飞驰、高速公路及省国道纵横交错……这张日益完善的交通网,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格局。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同强劲的动脉,源源不断为六盘水输送着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了人才聚集与产业要素流动,为经济腾飞和绿色发展铺就了“快车道”。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生态绿都”,六盘水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交出了一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配资十大平台,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