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儿当评委?香港第一人+首评就敢吐槽TVB强度大
刷到的新动态,差点以为看错了——第30届白玉兰奖海外电视剧单元评委名单里,她居然是香港地区第一个。要知道,这位拿过3次TVB视后的女演员,自己都没拿过白玉兰提名。
但细想又合理。从《我的野蛮奶奶》里古灵精怪的“野蛮女友”,到《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眼神带刺的二奶奶,她在内地拍了10多部戏,普通话从磕磕绊绊到字正腔圆,连导演都夸“下了苦功”。
她原话扎心了。
采访里她笑说:“在内地拍戏比TVB舒服多了,收工还能约朋友吃饭。”接着补了句:“TVB的强度,真的太大了。”
这话一出,评论区炸成两派。有人翻出TVB老剧幕后:以前拍《金枝欲孽》,演员每天从早7点拍到凌晨3点,剧本边拍边改,台词现场背;拍《创世纪》更夸张,200集的剧拍了16个月,中间几乎没休息。这种“高压熔炉”里出来的演员,确实个个能打——你看、陈豪,哪一个不是“速成型”选手?
但谁能说不对呢?
我有个做副导演的朋友,曾在TVB跟组3个月。他说那边剧组像“流水线”:一场戏最多拍3条,超时就过;演员刚哭完就得立刻笑,情绪转换按秒算。“内地剧组虽然也忙,但至少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剧本提前1个月给,演员能慢慢琢磨角色。”
可问题也来了。胡杏儿提到的“内地舒服”,在有些人眼里成了“惯着演员”。现在很多流量明星,今天刚杀青上一部戏,明天就进新组,妆发没卸完就开始对台词。前阵子某顶流拍哭戏,NG17次还在笑场,最后直接用“滴眼药水”应付——这和当年TVB演员“边发烧边拍哭戏”的状态,简直天差地别。
作为追了她20年剧的观众,我倒觉得她的“敢说”挺真实。她不是在踩TVB捧内地,更像在说两种环境的差异:TVB像“军训”,逼你快速成长;内地像“温室”,给你空间沉淀。就像她自己,在TVB练出了“3秒入戏”的本事,到内地又学会了“细水长流”的演技——《那年花开》里,她从骄纵到崩溃的眼神变化,没有前期的积累根本演不出来。
现在再看她当评委,突然懂了组委会的用心。一个在两种环境里都“泡”过的演员,更能理解什么是“好作品”。她自己也说:“这次是以观众视角看剧,反而更纯粹。”末了还开玩笑:“希望明年能提名拿奖,省得现在只能当评委干着急。”
你说,演员是该在TVB的“高压熔炉”里打磨,还是在内地的“舒适环境”里沉淀?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胡杏儿的话,让我们看清了行业的两面——严格是底气,松弛是福气,能平衡的演员,才能走得更远吧?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
配资十大平台,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