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依据患者病情需求,灵活选择治疗模式与交换时间,比如设定每1.5小时、2小时或3小时自动更换一次透析液……”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一项被称作“睡眠中透析”的自动化腹膜透析(APD)技术,让终末期肾病患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主权。
\n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患者解放了白天的时间,更在治疗复杂病例、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肾内科腹膜透析组组长张小翠,为我们揭开了这项技术背后的奥秘与温度。
\n解放双手:夜间透析带来“自由曙光”
\n对于传统手工腹膜透析(CAPD)患者来说,每天3~5次的手工换液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手工操作要求患者必须严格卡点,生活完全被透析所支配。” 张小翠解释道。而APD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借助智能机器,在患者睡眠时自动完成透析液的交换。
\n“患者只需在睡前将腹透管与机器连接,设定好程序,机器就会在夜间自动完成多次换液操作,第二天早上断开连接后,就能正常上班、学习。” 张医生描述的这一场景,已成为肾内科近20%腹透患者的日常。
\n这种模式尤其受到在职人员、学生等群体的青睐,真正实现了“透析不耽误生活”,42岁的张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n破局新生:同期手术破解脐疝患者治疗困局
\n张先生患慢性肾炎多年,今年3月进入慢性肾脏病5期(CKD5),血肌酐达1156uoml/L,血红蛋白为105g/L,无水肿、心衰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但存在绝对透析指征。
\n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张先生了解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各自的特点后,强烈要求进行腹膜透析。
\n“由于患者合并有脐疝,按照传统方案,需要先进行疝气修补术,待伤口愈合后再实施腹透置管——这意味着患者要经历两次手术,并且在过渡期还需进行血液透析。” 张医生介绍道。
\n然而,张先生因工作原因拒绝接受血液透析来过渡。面对患者强烈的腹透意愿和工作需求,肾内科在充分评估其病情、手术风险,并与普外科商讨后,决定同时为其实施脐疝修补术和开腹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
\n手术由肾内科和普外科医生同台分工完成。术后,采用APD治疗,通过夜间小剂量透析来减轻腹腔压力。最终,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持续居家进行APD治疗,既没有出现疝气复发的情况,又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n“多亏了自动化腹膜透析技术,让我白天能安心工作,晚上回家就能完成透析,生活工作两不误!”张先生对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小组的医护团队感激道。
\n智慧护航:云端上的透析安全网
\n如何保障居家腹透患者的安全?该科室构建了“医护患三维共管”模式,以患者为核心,整合医疗、护理及患者三方力量,借助科学管理工具与信息化手段,打造出治疗全周期精准化、个性化管理的协同体系。
\n远程监控平台:新一代APD机能实时上传治疗数据,医生可远程查看超滤量、报警记录等信息,及时调整治疗处方。
\n专属医护团队:由专职腹透医生、持证护士分管患者,微信群提供24小时答疑服务。
\n精准随访制度:每月进行门诊随访,对高风险患者开展家访,并配套建立电子化透析档案。
\n“曾经有位患者的超滤量突然下降,我们通过云端数据发现了异常,远程调整处方后,次日情况就得到了改善,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张医生展示了手机上的监控系统。目前,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APD患者的远程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处方调整响应时间缩短至小时级。
\n面向未来:让更多患者回归社会
\n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亚专业小组,以科室主任黄云剑为带头人,张小翠医生为组长,拥有腹膜透析专职医师2人、专职护士2人、管理人员2人,形成了多层次的责任体系。
\n目前,科室所有透析患者中,APD患者占比约20%。团队也在持续推进质量改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例如引入艾考糊精腹膜透析液,提升高转运/高平均转运患者的超滤效率;建立腹膜透析专科培训体系(理论+实践+反馈),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定期为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持证护士提供专项服务等。
\n“透析患者的生存期可达数十年,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延续他们的生命,更要让他们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 张医生道出了腹膜透析组的初心。随着APD技术的深化应用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完善,这份“夜间完成的生命守护”,正为更多肾病患者点亮回归社会的曙光。(资讯)
\n(文/李灵)
配资十大平台,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